日前,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對2022年度生態環境領域真抓實干成效明顯地方典型經驗做法給予通報表揚的函》,對31個地方典型經驗做法予以表揚和推廣,柳州是廣西唯一上榜城市。
柳州,一座“網紅”城市,因柳工機械、五菱宏光、螺螄粉而聞名。
作為“老牌”西南工業重鎮,“風吹一地灰,十雨九次酸”,柳州曾一度被打上“酸雨之都”的標簽。
柳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摸水情、定水策。經過多方努力,柳州實現從“酸雨之都”到“水質冠軍”的蝶變。
一灣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鞍倮锪比氘媮?,正是柳州如今綠水青山的面貌。
有著“工業城市中山水美,山水城市中工業強”美譽的柳州市,在2020年至2022年連續三年蟬聯全國地表水考核斷面水環境質量年度第一。
依山傍水的柳州,還有更多你不曾領略的傳奇之美。
今天,文旅君用50圖,帶你一起領略“工業城市中山水美,山水城市中工業強”的柳州,有多么傳奇......
01
柳州,山光水景動人
LIUZHOU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用“江流曲似九回腸”來描繪彎曲回環的柳江。因江水繞城如壺,故柳州又稱壺城。
迂回曲折的柳江水流平緩、清澈,沿岸景色秀麗,風光迷人。岸邊翠竹搖曳,垂柳婆娑、青峰倒影、鳥語花香,像一幅詩情畫意的山水畫卷,讓我們以水為“媒”,一起暢游柳州。
百里柳江
一條“百里柳江”,繪就“百里畫廊”萬種風情。
百里柳江全長逾千里,沿著柳江岸,把各個景點逐一串聯起來,兩岸的紫荊花一開,宛如一條粉絲帶圍繞著龍城。
在環江濱水大道的廊道上騎車觀景,與綠樹相伴,在花叢中穿過,柳江的美值得慢慢去品、慢慢去賞?;蛘撸?元乘上橙色的水上公交,換另一個角度看柳州。
白天,青山綠水明媚動人;夜幕降臨,燈光夜景絢麗奪目。
柳州江中音樂噴泉,將柳江的江面舞出別樣的律動,將音樂的高潮推上頂峰;被霓虹點亮的現代建筑,江面上飛虹般的座座大橋,自然、歷史與時尚,都交融在百里柳江的夜色里。
鹿寨香橋巖溶國家地質公園
在香橋巖溶國家地質公園里,你可以盡觀橋自天生的自然奇跡。
香橋巖溶國家地質公園總面積139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39平方公里。景區地質地貌遺跡眾多,天上、水中、地下無一不是絕景。
“橋奇、洞絕、弄幽、坑險、水魅、峽美”,短短十二字,足見自然“雕刻師”之鬼斧神工。
溪水淙淙,潭水靜謐幽深。這里更有溶洞、地下河、天生橋、天坑等特色景觀,春天花開草長,夏季樹木成林,還是多種珍稀動植物的完美生長地。
地址: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大兆村內
交通:自駕,距柳州市區1.5h車程
石門仙湖景區
石門仙湖的美是多樣的,從不同的角度,就能發現不同的驚喜。
這里匯集天坑溶洞、高峽平湖、石山土嶺、湖泊溪谷等奇秀幽異的景觀,讓人不禁贊嘆,柳江之“水”的魅力遠比你想象的更為神奇。
進入景區,煙波浩渺的水庫叫人心境開闊,一水穿三坑藏匿在山谷深處的地下暗河,更是清涼宜人。
乘一片小舟徜徉于其間,移舟換影,似一場地底夢幻之行,還可品味"小天池"的仙境神韻。
不止自然風光醉人,石門仙湖景區歷史文化風韻也非常濃厚,完好的保存著太平天國時期翼王石達開躲兵天橋、摩崖石刻、下天橋南峰書院遺址等人文景觀,被美景治愈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歷史沉淀的厚重感。
地址:柳州市融安縣大良鎮
交通:柳州市區到融安大良約60km,1h可達。從大良到石門仙湖景區僅7km,全水泥路,乘車自駕都便利。
融水龍女溝景區
龍女溝坐落在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鄉,獨擁元寶山西南麓峽谷,藏著古老獨特的民俗風情,被譽為“廣西小九寨”。
一趟走下來,被青山綠水環繞,聽那溪瀑淙淙之音,賞梯田層層疊疊之美,可謂移步換景,各有風情。
如果說石門仙湖和鹿寨香橋的“水”是換著花樣展現魅力,龍女溝就是直截了當地讓你直面“水”最本真的姿態。
在清冽透亮的“果凍泉”里游上一圈,仿佛夏日燥熱都被一掃而空了。
地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四榮鄉
交通:自駕,從融水縣城行車47公里即達
三江仙人山風景區
布央仙人山景區坐落于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的布央村境內,這是一個海拔600—900米,依山而建,因茶而盛的村寨。
好山好水,氣候溫潤的仙人山擁有漫山遍野的茶樹,一壟一壟地在山坡上綿延。
這里是以山、茶、橋、亭、霧、云、民居等為組合的自然景觀,有著世外桃源般的意境,猶如一幅韻味無窮的山水畫卷,形成一個獨特而美麗的生態茶園風光,給人們一種回歸自然和超凡脫俗的感覺。
晨曦中煙霧繚繞,茶園散發出盎盎生機,令人心曠神怡。在這里沉浸感受侗鄉風情,觀日出云海,與熱情的茶農們品茗閑聊,一天的煩悶就此消散,讓疲憊的身心仿佛都得到凈化一般。
地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632縣道八江鄉布央村仙人山茶場
交通:景區距離縣城中心有一定距離,建議自駕前往
02
柳州,古村古鎮璀璨
LIUZHOU
一灣柳江水,孕育百種人。千姿百態的柳江水,哺育了多個少數民族使得那璀璨的民族文化,也沿著這條柳江,閃耀出綺麗的光輝。
走進柳州的古村古鎮,看侗族的樓、苗寨的舞,底蘊深厚的古建筑,感受獨具神韻的民族風情。
三江程陽八寨
程陽八寨由程陽八個自然村寨組成,周圍青山綠樹環繞,景色優美。踏著腳下的石板,穿行于寨子之間,會給人帶來一種清新脫俗的感受,像是遠離了城市的喧囂,享受著那份獨屬于自己的寧靜。
也可以去看那侗族民俗表演,在歌聲中忘卻了世間的煩憂,享片刻歡愉。
千年侗寨,夢縈三江。
若你不曾領略過侗家風采,或許你對它的初始印象是遙遠、古老和神秘,但當你真正踏入程陽八寨,會發現這里青山四季翠綠,景暖人情更暖。
花炮節、南瓜仗、多耶節、集體婚禮、蘆笙節、月也、百家宴、過侗年等民俗節慶,皆富侗族風情,讓人應接不暇。
在這里體驗一場侗族百家宴,飲上一口農家米酒,趁著酒勁齊跳蘆笙舞,唱起“耶歌”,暫時放下生活的煩惱和壓力,淺當一日侗鄉人。
地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古宜鎮北20公里處平巖村
交通:景點眾多,自駕會更方便,距柳州市區2-3小時車程
融水夢嗚苗寨
夢嗚,苗語意思為“你好”。走進夢嗚苗寨,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古樸的“吊腳樓”,信步走到其中一戶,叩開屋后的小門,呈現在眼前的是那燒得旺盛的火塘、熏得黑亮的梁柱……
極富少數民族文化色彩、原汁原味的苗家風情撲面而來,讓人忘卻城市的喧鬧與嘈雜,遠離那紛紛擾擾。
跳起蘆笙迎賓舞、親密接觸拉鼓、體驗招婿風俗、看苗哥特技表演,現代元素和原汁原味的文化交織碰撞正是夢嗚苗寨的魅力所在,還將少數民族的熱情展現得分外迷人。
地址:柳州市融水縣雙龍溝景區夢嗚苗寨
交通:市內交通發達,可在柳州乘坐至融水苗族自治縣的客車,再轉乘坐旅游車到達景區。
中渡古鎮
有"四十八弄的明珠"之稱的中渡古鎮,建鎮于三國東吳孫甘露元年(公元265年),至今仍保留著明、清時代的古民居、明城墻、老商號、粵會館、舊碼頭等文化景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深厚。
古鎮內奇山秀水,民風淳樸。走進古鎮,仿若一腳步入“小江南”。
明凈如鏡、緩緩而流的洛清江和兩棵已有600多年樹齡的古榕,在古渡口形成了中渡八景之一的“榕蔭古渡”。
濃蔭遮地,一起守護著中渡東門碼頭。風吹葉響之間,像在訴說著古鎮的悠久故事。
地址:柳州市鹿寨縣中渡鎮603縣道
交通:建議自駕前往
白沙古鎮
白沙古鎮地處柳江河南岸,與鹿寨縣江口鄉隔江相望,枯水時節,沙灘呈一片白色的沙海,“白沙”因此而得名。
在白沙古鎮,可以欣賞到歷史底蘊深厚的古鎮建筑,沉浸古色古香。
白沙古鎮以“千年古鎮 螺韻白沙”為主題,結合白沙地域文化特點和自然山水環境開展建設。不僅吸引到了許多外來游客,也成了柳州市民周邊游的熱門之選,是新晉的“網紅打卡點”。
江水幽幽,昔日的繁華早已不再,留下的是讓人回味的人文舊事。在白沙淌著清清溪流乘坐輪渡……
青山含黛,碧水繞村,千年古鎮,螺韻白沙,可享受不一樣的慢生活。
地址:柳州市白沙鎮
交通:柳州火車站乘坐【快9號線】至古亭山森林公園換乘【鹿寨-江口】線,耗時約2小時。自駕前往更方便,僅需1小時。
03
柳州,尋覓歌仙傳奇
LIUZHOU
柳州,一座底蘊濃厚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充滿風情的旅游名城,而它最特別的地方之一莫過于對“劉三姐歌謠文化”的保留和傳承。
魚峰公園
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稱其“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故得名立魚峰,也叫石魚山、魚峰山。
魚峰山一座,靈泉一潭,古跡幾處……看“終年四季歌不斷”的“歌仙”劉三姐傳歌圣地,感受濃郁的民族風情。
魚峰山上綠樹成蔭,亭臺樓閣互相掩映,石碑石刻琳瑯滿目。相傳,善良的歌仙劉三姐在此傳歌升仙,這一處一景似乎都透著劉三姐的智慧與傳奇。
每逢歌節,各路山歌高手匯聚于此,人山歌海,盛況空前,歌聲圍繞著青山綠水久久不散,自在又快活。
地址:柳州市魚峰區魚峰路59號
交通:快9號線/快2號線/快1號線/99路/33路
龍潭公園
在柳州市魚峰區,還有個“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花香”之美譽的龍潭公園。
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的二十四峰,聳立于一湖二潭四谷地之間。雷潭、龍潭、鏡湖,自西向東連成一條蜿蜒的水帶如游龍般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蓮花山下溶洞,“來無影、去無蹤”。
進入公園,一路綠樹成蔭,山水交錯,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一步一景。
每逢隆冬,可賞“雙潭煙雨”;逢春,又見紫荊粉黛浪漫,耳聞民族歌聲繚繞;動人傳說、文人騷客、詩詞歌賦、萬古千秋.....面面都彰顯著柳州歷史的深厚底蘊。
地址:柳州市魚峰區龍潭路43號
交通:公交車出行至龍潭公園站
領略了柳州綺麗的山水美景和獨特的民族風情,再去嘗一嘗讓人欲罷不能的螺螄粉吧!
軟韌爽口的米粉,配以酸筍、花生、油炸腐竹等近10種配料,加上豬骨和螺螄熬制成的湯,調和而成。
一碗螺螄粉,集齊了臭、辣、鮮、香、酸、燙、爽,讓人越吃越想吃。
柳州還是一座硬核之城,以工業為主、綜合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是西江經濟帶龍頭城市。
將現代發展與傳統文化、自然風光融匯一體,正是柳州的傳奇魅力所在。
數據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公眾號